艰苦奋斗的历程 铸就辉煌的岁月
--中国冶金地质60年来的总结与启示




高森


  冶金地质曾经是冶金工业部门的专业地质队伍,如今是国资委直属的综合地质队伍。这支队伍从1952年诞生至今,整整走过了60个年头。6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广大地质职工的艰苦奋斗,与兄弟地质单位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党的十八精神鼓舞下,更加坚定地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征程。

  60年来,冶金地质为国家建设特别是为冶金工业生产建设,探明和提供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储量 。据有可比的资料统计,截至2002年冶金地质找到并探明具有资源储量的矿产80余种(全国共探明156种),其中对经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的有40余种,获得显著地质成果的有16种,其资源储量在全国总量是占有相当份额的有11种。如黑色矿产资源储量主要有:铁矿约占全国总量的52%;锰矿约占40%。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主要有:铜矿约占24%;铅矿约占31%;锌矿约占28%;铅土矿约占30%;其它锡矿、钨矿、钼矿等,都在全国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贵金属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主要有:金矿约占30%;银矿约占20%;其他铍、锂、铌、钽等稀有和稀土金属也都占有一定的份额。冶金辅助原料主要有:耐火粘土矿约占52%;菱镁矿约占90%;荧石矿物量约占53%,矿石量约占总量的43%。后10年,经过改革调整,地质队伍规模和人数大为减少,但对国家贡献依然突出。在老矿山深部和外围寻找接续资源和西部地区的普查找矿中,均取得重要进展。

  60年来,冶金地质还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众多的矿物原料基地,特别是为冶金工业合理布局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旧中国的钢铁工业非常落后,80-90%的钢产量集中在东北地区,而主要又在辽宁境内。长期以来,由于冶金坚持以既有矿山(矿区)为基础,不断地在矿山本区、外围以及新区开展工业,促使矿山储量不断增长,远景不断扩大,生产和建设的规模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全国八大钢铁生产基地,包括鞍钢本溪地区、冀东迁安地区、邯郸邢台地区、五台吕梁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包头白云鄂博地区、攀枝花西易地区、鲁中地区等,从而极大地改变了我国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有色金属工业方面,解放后,面临着资源严重枯竭、厂矿生产危机且形不成规模,经过对30多个不同矿种的主要矿山(矿区)进行深入的找矿勘探工作,逐步形成了一批资源储量丰厚、生产规模较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为滇、赣、蒙、辽、黑的铜矿生产基地,甘、陕、辽、湘、苏的铅锌矿生产基地,以及河南新安的铝土矿、吉林磐石的镍矿、江西赣南的钨矿、云南个旧和广西南丹大厂的锡矿、辽宁扬家杖子等地的钼矿,均构成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矿产地和生产基地。此外,在黄金和锰矿方面也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矿物原料基地和集中的生产基地。近10年来,在对新疆西天山和西藏冈底斯成矿区带找矿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西北地区工业发展和本局提供了资源基础。

  60年来,冶金工业还完成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实物工作量,为探获各种矿产资源储量、提供生产建设资源,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建国以来,在全国20几个省区开展了地质勘探工作,包括进行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地区、物探、化探等测量工作,以及钻探、坑探、槽探、井探等山地工程。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和稀土金属、燃料、冶金辅助、化工原料、建设材料等80余种矿产资源进行了找矿勘探,获得的地质成果资源丰硕。60年来,共为国家建设提供的各类地质勘探报告15000余份,为矿山设计和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依据。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作为普查评价和深部勘探重要手段的钻探工程,在冶金地质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总结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目的与手段、质量与效率的关系,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列地质行业前列,在促进找矿勘探发展与加强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冶金地质的产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尤其是1984年贯彻落实中央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冶金地质提出并实施"一业为主,各种经营"、"地质找矿与多种经营并重"的方针,按照预算内外,不同生产经营性质划分各类经济实体,形成了地勘业与非地勘业两大产业,并在市场经济推动下,为社会不断创造新的财富。地勘业由矿产地质发展到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以至矿山开发、工业矿物开发、以及地理信息产业。地质工作不仅是为国家建设服务,而且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和扶贫工作服务。工勘业是冶金地质产业经济一个方面军。它开始利用闲置的生产设备与富余人员,加上添置新的技术装备,逐步形成了一支拥有资质等级较高,队伍素质较高,技术装备较新的工勘队伍,在工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许多重要领域都有它的工程、它的市场,目前工勘产业在职职工4000多人,年营业收入占总局年营业收入的40%左右。超硬材料业,从冶金地质率先提出并开展人造金刚石钻探试验开始,目前已发展成为冶金地质又一重要支柱产业,形成南北两大超硬材料生产研发基地,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冶金地质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总局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均突破100亿元大关。

  中国冶金地质60年来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各级党政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结果;是广大地质职工发扬披荆崭棘、顽强拼博、团结大奋战、无私奉献精神所取得的;也是与兄弟地质单位相互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历史总是给人们以新的启示。60年来的奋斗、创新、积累,也为冶金地质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结合当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有着更深一层的体验和感悟。主要有以下五点。

  必须紧紧抓住地质找矿这个中心,把加快矿产勘探摆在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60年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矿产资源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地勘单位自身生存发展攸关的重要问题。一个地勘单位找到了矿,找到了供开采利用的大矿富矿,他就为国家立下了功勋,为自己站稳了脚跟,工作也就由被动转为主动。有了矿就能开采,有了矿就能转让,有了矿就有了发家的"资本"冶金地质的各级领导必须把地质找矿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切实把创新地质学理论放在心上,把做好找矿区划抓到手上,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扛在肩上。现在国人都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着"中国梦""复兴梦",冶金地质人要为实现产业报国做"找矿梦",要多找矿、快找矿、找大矿、找富矿、找国家急需的矿、找开采条件好的矿,努力提高找矿成功率,为提高找矿资源保障能力、全面达到小康社会创立新功。

  必须全面深化地质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与转变地勘经济发展方式。冶金地质60年特别是近30年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这也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冶金地质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冶金地质系统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坚持商业性地质的改革方向,按照"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国际化"的要求,把发展目标与改革目标统一起来,把深化地质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转企改制工作,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把矿产勘查与开发结合起来,推动矿业开发加速发展,尽快打造以地质勘查为基础的矿业企业集团。要在重视矿产地质的同时,突出加强环境地质在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方面创出新路。在坚持发挥地质勘查主体功能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地勘优势产业、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等多种功能作用。在贯彻落实"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政策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水平,不断开创冶金地质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必须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地勘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60年来,冶金地质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们要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高度,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球的视野来谋划和推动科技工作。努力构造新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地勘企业为主体,进一步打造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平台。要强化地质科研工作,把着力点放在一线的找矿研究,力求以先进的地质理论和成矿规律来指导找矿实践。还要积极推广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特别是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训双方推进。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金融是第一推动力。要通过加大投入,增加培训资金,尽快培训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上岗,更好的技术领军人物带班。

  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地勘文化建设,加速构建地勘单位的精神家园。冶金地质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由来已久。特别是中央作出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后,全系统的地勘文化建设逐步展开,并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文化已成为推动地勘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但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认识文化的力量,以及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和作用。努力把地勘文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些地勘文化建设走在前列的单位,有三点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党组织应成为地勘文化塑造的核心力量,单位的领导者必须是企业文化的积极倡导者;二是坚持开展创造学习型组织的活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干部职工头脑,用良好的思想品德引导群众在占领意识形态和业余文化阵地上下工夫;三是要丰富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又多又好的精神食粮。以办好各项文化创作与表演、体育比赛活动为重点,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构造职工美丽精神家园,实现和谐社会。

  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创造和谐企业。广大地质职工是地勘单位(企业)的主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各级领导要深刻认识到提高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职工生活福祉,是实现地勘单位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冶金地质有着关心和搞好职工生活的优良传统,在不断增加职工收入、实现基地搬迁、改善居住条件、方便职工出行、安排职工及家属就业、组织假日休闲旅游、做好困难职工救助,以及关心基层群体健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很大努力,这是冶金地质队伍保持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继续在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工夫,形成一个"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风雨60年。中国冶金地质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和经验,集中一句话,就是源于坚持正确领导,植根于广大群众。让我们在总局党委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再立新功。

 

Copyright © 2012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