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高铝粘土矿勘探与三局的命运




三局 林枫


  从1958年起,我国国民经济陷入长达三年的严重困难。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从1961年起,全国各地区开始精简机构,压缩职工和城市人口。

  当时,我单位也在精简压缩之列,上级给三局(当时叫山西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的指标是压缩到300人,有的领导甚至提出只保留一个180人的地质队。对此,职工情绪非常不安。经理杨力文认为地质是工业尖兵,绝对不能少。他据理力争,坚决要求保留。我当时也尽量想方设法为单位找出路:起初联系地质部,找地质部地矿司司长程裕淇,请求为我单位列点地质项目;后来我又联系冶金部,因冶金部地质局华北分局副局长黎彤和地质处副处长姚培慧是我北大同学。我通过姚培慧得知国家急缺高铝粘土,某地质队曾在阳泉太湖石矿区进行过耐火粘土勘探,提交了总结报告,其中有不少高铝粘土矿当作硬质粘土计算了储量。他说,你们可以先去了解、查实、弄清情况,如有可能,再让你单位重新补充勘探。

  我回太原后,向领导作了汇报。局决定派我偕马晋屏去太钢矿山处了解情况,并收集太湖石矿区以往的地质资料。后与太钢矿山处李承处长商定,由我单位邀请太钢设计处、矿山处、阳泉铝矾土矿等单位的主管工程师,共同去太湖石矿区现场查看。我们到矿区发现,矿床中确实有高铝粘土,而且质量很好,一般矿厚2~4米,分布呈层状,比较稳定,而且很多地方适宜露天开采。座谈中取得三点共识:一是该矿区高铝粘土矿质量好,分布广泛,值得进一步勘探,求得储量;二是经踏勘矿区范围可以扩大,北可至长岭,东至驼头,南至白羊墅,西至小西压,是一个大型高铝粘土矿区;三是原矿区距各路站台较远,经勘查白羊墅车站附近的成天沟一带仍有高铝粘土存在,对今后设计开采较为有利。我将踏勘核实情况向冶金部地质局作了汇报,得到了局领导的支持,决定委托我单位承担太湖石矿区高铝粘土矿的重新勘探任务,除投资外,材料、设备也由冶金部直供。

  从1963年开始,我单位与冶金部地质局挂上了钩,实际上成为冶金部与山西省冶金厅的共管单位。在勘探太湖石矿区工作中冶金部不断派人来指导,一些工艺测试项目都由冶金部有关单位帮助解决,主管全国储委负责非金属矿床的韩工程师也来矿区视察,他提出勘探高铝粘土以往未进行过,此矿区是第一份报告,希望工作做得好些,编写一份带有示范性的报告。公司领导杨力文也向冶金部地质局保证,一定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1964年勘探结束,公司决定以我为首成立一个报告编制委员会,共70人(包括工人)参加,我负责报告正文编写,主要助手有梁炎、喻克智、杜清华、李永道等人,马晋屏负责附图审定,郭德发负责附表编写与审核。就这样,我用了两个月时间日日夜夜编写报告,于1964年9月正式向全国储委提交。报告正文20万字,附图300份,附表800页,是一份重量级的高铝粘土勘探报告。全国储委批准该报告时说:"这份高铝粘土矿床报告工作全面,较详细,值得作为今后勘探这类矿床的参考。"

  从三局的历史看,打好太湖石矿区勘探战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冶金部对曾数次要求把我单位划归冶金部直属。1964年冶金部计划会议后,山西省冶金厅说,长钢新建车间20万元的请求未获批准,而我单位提出拟新建矿物标本室的10万元却获得批准,可见冶金部对我单位的重视。当然,我们拟建标本室的理由也是充分的。三局成立时接收的岩矿及古生物标本,是太原独一无二的宝贵实物资料,其中还有些珍贵的矿物标本。1966年,山西省地矿局借去开展览会,但不久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我们这些知情人被冲击审查,珍贵的矿物标本下落不明,建标本室的资金也被扣压。另一方面,通过勘探太湖石矿也培养了一批通晓评价、勘查耐火粘土及铝土矿的技术人才,因为搞耐火粘土要测试耐火度、可塑性、浸散性、铝硅比、生熟料换算及以后选矿富集比等项目,尤其是工艺及半工业试验,这是一般地质队难以进行的,而我单位很多地质人员在勘探太湖石矿后熟练掌握了这些技术,为以后三局四队、五队、六队、七队继续搞这方面的工作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只可惜文化大革命后,有些干部及优秀技术人才调走改行,有的病逝,有的年老退休。

  我已是耄耋老人,说这些并不是评功摆好,这段事关三局存亡的历史,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特写此稿志存。

  (作者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人民政府参事、三局原总工程师)

 

Copyright © 2012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