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丰山会战




中南局基地管理中心退休职工 曾国梁


  丰山会战,在中南局六十年的地质勘查史上,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丰山会战的成果,凝聚着我局广大职工的智慧和汗水,为湖北有色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丰山会战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但那充满激情的战斗岁月却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许许多多的战斗场面让人难以忘怀。

丰山会战的每一天

  清晨,嘹亮的号声在山间回荡,把人们从睡梦中唤醒。即刻,在不到3k㎡的山间,忙碌的人群川流不息。布满山坡的十六台钻机有的在岩层中钻进,有的在取岩矿芯或进行水文地质测量工作,有的在拆迁、安装;坑探、槽探,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隆隆的爆破声时而响起;地质、测量、水文等技术干部,有的在施工现场从事地质编录工作,有的在室内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综合编录和分析研究。机关食堂、钻探食堂、坑探食堂的师傅们,为战区的劳动者忙碌着……

  每当机台搬迁,机关干部就到现场和工人师傅并肩战斗。有的抬着沉重的机器在号子声中一步一步地稳步前行,有的则扛着管材或机具快步行走。一旦钻机发生埋钻事故,只要一声令下,干部们就奔赴机场打吊锤起拔钻具。坑探大队的干部也经常下井参加劳动,及时掌握生产情况,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所有这些,不仅使得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而且密切了干群关系,干部和工人师傅在劳动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立功活动在全战区开展,战区广播站的同志定时播报着各条战线的生产捷报和战区的好人好事。时而可见报喜、贺喜的小队伍敲锣打鼓,在战区内行进着。

  入夜,各种机械运转声,在寂静的晚上听起来格外入耳。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好似在演奏着一首和谐的协奏曲。矗立在山坡上的钻塔透出闪闪发亮的灯光,犹如星星降临人间。食堂的师傅在为三班倒的工人准备可口的饭菜。不少技术干部仍在伏案整理当天的资料。管理部门的同志也经常聚集在一起开会研究工作。

  为了活跃战区职工的生活,放映队的同志,经常在晚上为大家放电影。每逢节假日,战区还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不时还举办篮球友谊赛……

  丰山会战的每一天,1300多人的探矿队伍在紧张而有序地运转着;丰山会战的每一天,战区劳动者为快速勘探、快速开发矿产资源而辛勤劳动着,是充满激情和喜悦的一天。

丰山会战是快速开发矿产资源的成功范例

  1962年5月,我局(当时为中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604队为满足大冶冶炼厂对铜矿资源的迫切需求,奉冶金部指示,在大冶冶炼厂813队(即我局603队)初步勘探的基础上开展勘探工作。在地质、物探的密切配合下,通过对岩体南缘接触带的施工,重新圈定矿计算储量,使南缘矿体的规模扩大了近一倍。又在深入研究成矿条件的基础上,肯定了岩体北缘接触带的找矿前景。在此基础上,通过少量钻探施工,至1964年初,找到并初步控制了北缘主矿体,从而打开了找矿新局面。

  在肯定封山洞铜矿为一大而富的矿卡岩型铜矿的这一认识后,为了加速该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根据冶金部指示,组织了"丰山探矿会战"。1964年2月,组建了丰山探矿会战指挥部,先后从湖北、湖南、江苏、石景山钢铁公司等冶金地质勘探单位集结了16台钻机和一支坑探队伍的施工力量,共计1300多人。会战期间,冶金部地质司石副司长及公司领导也先后来到战区,亲临现场指挥。北京地质研究所的技术干部也来到了战区,与矿区地质技术干部组成了专题研究组,就矿床地质、勘探类型、勘探方法等开展了研究工作,从而形成了强有力的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局面,即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办法开展勘探工作。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基本查明了封三洞铜矿的地质特征、采选技术条件及矿床规模。

  为了加速矿山建设,根据冶金部和国家计委指示,1965年3月,由我局604队、第十五冶金建设公司、长沙有色设计院开展了"勘探、设计、基建"三结合试点。通过共同努力,于1967年底提交了铜矿储量。与此同时,完成了日处理3500吨矿石的矿山井下基建工程。1968年,矿山建成投产。

  由于采取了"边勘探、边设计、边基建"的矿山建设方针,比常规提前4年建成矿山,并减少钻探工程量3000多米、井下基建工程3700米,节约资金250万元。

  一个大型铜矿,从地质勘探到矿山建成投产,其周期不足七年,不愧是一个快速勘探、即时投产的成功范例。它为多快好省的勘探和开发矿产资源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其勘探成果已被编入1981年出版的《铜矿规范》"矿床探勘类型实例"中。

我在丰山会战中成长

  我庆幸自己一踏上工作岗位就参加了丰山会战,在会战中经受了锤炼。

  会战前夕的1962年下半年,我参与了封三洞矿区外围(东雷湾铜矿地段)的1/万地质测量的野外调查及报告编制工作。1963年在矿区普查队从事技术管理工作,负责全分队各项资料的检查验收,并直接参与了矿区1/2000的地质测量工作和李家湾铜矿的找矿设计工作。

  丰山会战开始,我被调入战区地质办公室从事技术管理,主要负责全战区钻探施工全过程的监控及验收,确保钻探工程质量。同时参与了地质勘探年度报告的编制及年度勘探设计等工作。

  丰山会战后期,我担任604队第二普查队(江南普查队)技术负责人,1965年进驻鸡笼山矿区开展找矿工作。在综合分析以往找矿成果的基础上,对比了毗邻的封三洞铜矿的成矿规律后,在被第四系掩盖的岩体北缘接触带开展了找矿工作。采用100米小型钻机有效查明了岩体北缘接触带的位置,并在32线首次发现了北缘接触带1号铜矿体。尔后,对已发现的铜矿体进行了有效控制,初步查明了接触带的形态,并肯定了1号矿体的工业价值,从而揭开了鸡笼山矿区找矿的新局面。为之后在该区找到的一个大型金(多金属)矿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丰山会战期间,我多次聆听了前来矿区的专家学者(如部地质司姚培慧总工程师、南京大学徐克勤教授、北京地质研究所高旭征以及康永孚、欧阳宗圻等老前辈)的学术讲座,从而深化了自己对矿卡岩型矿床的认识。

  封三洞铜矿的勘探,特别是丰山会战,让我经历了大型矿床勘探的全过程。在七年中不仅我的工作业务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而且还培养了我严谨的工作作风。实际工作的锤炼使我这个只有书本知识的大学生迅速成为了一名技术骨干,从而为日后的找矿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要感谢丰山会战给予我的恩赐。

 

Copyright © 2012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