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中的记忆




一局 陈财喜


  国庆长假的一天,我和一双儿女一起整理家里略显散乱的书架,一张旧的已经变黄的老照片掉了出来。手脚麻利的儿子随手把它放入旁边的纸篓,我走过去又拿了起来。这是一张我在机台工作时和同事们的合影,望着照片中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地质队员,思绪也仿佛回到了那艰苦创业的年代。于是,我边整理书架,边和儿女们聊起了往事……

  1974年12月12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建设邯邢冶金工业基地的决定,经冶金工业部批准,华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520队正式成立。当时,是由516队、517队和519队部分地质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的。1976年为了解决机台人员不足的矛盾,经上级批准在当地招收了100多名工人,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经过短暂的培训,我来到邢台市凤凰山矿区三中队806机台,第二天就赶上了机台搬家。那时机台搬家,全是靠机台钻工们人抬肩扛,早晨4点大喇叭就开始广播:"四点起床,4点半出发,806机台搬家。"说实在的,真不想起床,可是班长一直在催,否则,迟到了要挨批评。我们连续作战,从早上5点一直干到晚上8点,连3顿饭都在机台吃,连续工作了15个小时,直到钻机开钻才下班。那一天,我们肩膀压肿了,手也磨破了,累的腰酸腿疼,浑身是汗,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都在争先恐后地扛钻杆,抬机枕,拉机器,背各种材料。当时我们机台使用的是14.5米钻塔,那一天,首创我队钻机"当天搬家当天开钻"的新记录;那一天,男女老少齐上阵的轰轰烈烈的大干场面,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钻机开钻以后,我们机台3个班,都在拼命地抢进尺,唯恐落后。当时,我们班5个人,班长给每个人都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正副班长负责钻进,还有记录员、工具员、设备员,但在工作中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正常钻进时,除了班长在看机器进行钻进外,我们几个积极配钻具、记录岩心情况,把各种管材、工具摆放整齐,为下一次提升钻具做好充分的准备。那时正处在工业学大庆时期,我们机台从机长到钻工,大家工作热情非常高涨,人人都按照大庆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要求,努力苦练技术本领,力求在机器上过得硬、操作上过得硬、质量上过得硬、在复杂情况面前过得硬。以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始终坚持上班时每个人都扛管带料,下班时抬岩心背废料,从不空手,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抢时间,争速度,是我们每个班追求的目标。特别是1976年7月31日,我们机台以大干苦干加巧干的拼搏精神,创造了我队乃至全公司有史以来单机月进尺最高纪录,突破了1000米大关,月实际进尺1531.98米,为此,当时的华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授予806机为"猛虎机台"。

  那时的806机人人都像小老虎,干起活来生龙活虎,都不惜力气。同时,对钻进中的每一个细节也非常认真。我记得1977年7月,地质技术人员在沙河市大掌矿区设计的ZK1-101号钻孔深度为900多米,而那时我们使用的钻机是老800米钻机,困难可想而知。当时队领导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们机台。我们机台接受任务后,在机长李万金的带领下,立即奔赴大掌矿区开展施工,并专门成立了深孔钻进攻关小组,仔细研究地层,科学制定钻进方案,认真观察钻进中每一个细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特别是当钻进到700多米以后,上下一遍钻具就需要两三个小时,如果钻具一旦出现问题,一个班基本就是上下钻具了,因此,我们严格执行钻探操作规程,盯住水压表和拉力表不放松。特别是在提升钻具时,负责把垫叉的人员都要用手亲自抚摸着钻杆,感觉一下有没有钻杆被磨偏的,一旦发现有问题,立即更换新钻杆,有好几次我的手被钻杆上的铁销刺破了,鲜血直流,疼得钻心,但又为发现了有问题的钻杆感到高兴。有时为了保证泥浆质量,我们要亲自用手去搅拌,由于泥浆中掺有火碱,手也经常被烧的脱皮。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们机台全体人员四个半月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906.61米的深孔钻探任务,再次创造了我队乃至全国冶金地质系统用老800米钻机完成了单孔钻进900多米的新记录。

  儿女们听我讲了这些故事后,伸出大拇指说:老爸,你们当年那种吃苦精神和那股拼命干工作的劲头真了不起,佩服,佩服!

 

Copyright © 2012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