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的舵手
--记三局教练李继海

 

 

  12日下午,三局对黑旋风股份。比赛还剩2分15秒时,李继海教练看了一眼替补席,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似笑非笑的表情。

  还剩1分42秒时,他叫了暂停,把所有队员叫到场边,拍着队员的肩膀,一一问道:"还能不能打?"最后指定了5个人,"比赛就这样了,你们自己看着打吧。"

  看着队员们走上场,李教练以他一贯的形象站在场边:双手抱在胸前,帽檐压得很低,目光凝视球场,偶尔来回踱步。

  从比赛一开始李教练就展示出这样的状态,给人以镇定从容的印象,但球队的表现却无法令他满意。上半场仅得10分,而让对手得到25分,全队似乎都在梦游,进攻找不到位置,跑不出战术,防守频频漏人,完全被打蒙了。

  中场休息的时候,李教练把队员召集过来,用轻而有力的声音说到:"我先跟你们说两点,第一,打球要有作风,没有作风什么都做不成;第二,我们要立足防守,先把防守做好,再谈别的。"

  顿了一会儿,李教练拿出战术板,开始向队员们分析战术,关于防守时二三联防和三二联防之间的转换,关于进攻时一三一落位、中锋上提策应前锋底线穿插。他有条不紊地说了很多。满脸汗水的队员脸上流露出有领会、疑惑,或许更多的似懂非懂的表情。

  第三节比赛开始,在三局女队员的带动下,替补席响起了"三局,防守;防守,三局"的呐喊声,一浪接一浪,在球馆内回荡。仅凭声音,完全分辨不出这只有十余人。之后对方一次进攻时,替补席有人焦急地喊"把手举起来,注意篮板",但还是没有成功防住对方,被打了一次2+1。李教练向裁判示意暂停。

  他蹲在场边,等队员都围过来后,手指轻轻敲了敲地板。"心态,先要调整好心态,心态不调整好,这场球输了,还丢人。"最后三个字教练的语气没有变化,但听起来却格外沉重。

  "球动人动,人一定要动起来,不要老站着,抢篮板时先卡住人。"说完这句后,暂停时间到,队员们上场时喊道:"先吼起来,不要不敢打。"李教练转身跟领队说:"这个比赛对方一点劲都没使,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打败了。"

  替补席的呐喊声依旧不减,这一次场上队员的表现有所好转,成功防下了对方的几次进攻,也通过配合打成了几个回合。不过因为之前挖的坑太大,尽管追回来一些分数,但三节结束时他们仍然大比分落后。

  最后一节开始之前,李教练再一次把队员拉到身边:"下边我们全场人盯人,紧逼防守,宁可五次(犯规)罚下,(体力)不行立马换人,替补队员也做好准备。"语气中充满坚决。我们都知道,一般的业余篮球比赛,很少会有球队会采用人盯人的防守策略,主要是这样对体能消耗太大,很多队员无法坚持全场。李教练做出这样的选择,似乎做最后一搏,孤注一掷。

  此举果然让队员们的体能迅速被消耗,拼了大半节后,渐渐跟不上了对方的脚步,很多次防突破时,被一步轻松过。看到这一幕,李教练无奈地向替补席摊了摊手。

  最后1分42秒,5名上场队员围成一圈,相互鼓气:"好好防守,进攻时有机会就投。"

  13日上午三局男队对正元地信的七八名争夺赛,李继海教练没有来到现场,他正在为下午女队的决赛积极备战中。但三局男队的小伙子们汲取了上一场的教训,一开场就拼尽全力防守,队员之间不停地加油鼓劲,迅速就取得了优势,上半场结束时已经以24:16领先,并一直将领先保持到了最后,顺利拿下了比赛。

  下午女队的决赛,李教练早早就来到了场馆,安静地坐在休息区。赛前运动员热身时,对方教练不停地向队员叮嘱,李教练依旧安静地坐在凳子上,时而注视自己的队员,时而把头转向对方半场。

  开场哨响之后,李教练突然变得很兴奋,不停地招呼队员进攻跑位,防守跟人。一次停球时还把9号王瑞叫到场边,讲解战术。中场休息时,他针对对方主力球员犯规过多的情况,布置了中锋掩护策应,后卫持球突破的战术。

  但这一场比赛,三局的女队员们显然不用李教练过多的操心,她们娴熟的个人技术、精妙的团队配合,全场都牢牢控制着局面,没有给对手太多机会,最终以19分的优势战胜对手,成功夺冠。

  终场哨响,队员们一片欢呼,沉浸在夺冠的喜悦当中。但李教练没作多少停留,就拿上自己的挎包,走出场馆,回到了大巴上,一个人,安静地。

  赛后,据说三局女队有队员哭了。一座冠军奖杯真的承载了太多,青春和热血,激情与汗水,多少天默默地坚持,多少人无限的期待,都凝聚在那一座冠军奖杯里。这样的泪水,请让它尽情的流。

  最后的颁奖环节,王丹被评为最佳后卫、王瑞被评为优秀运动员,这一路走来,她们都用稳定的发挥和敢打敢拼的精神回报着教练和球队。而李教练也被评为女队最佳教练,作为球队的掌舵者,这一切都是实至名归。

  在酒店的餐厅里,又一次遇到了三局的队员,他们三三两两围在一座,有说有笑。而李教练则一个人坐在靠角落的位置,用深邃的目光望向队员们,满眼都是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

  (通讯员:邱光星 摄影:吴德付)

 

 

 


Copyright © 2016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版权所有! 总局信息中心设计制作、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