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弱书生变硬汉 挥斥方遒写青春

来源:一局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8日  浏览次数:

打印

  一个初出茅庐的“书生”蜕变成了一个技术过硬的地勘工作“硬汉”。多年来,他始终立足本职岗位,恪守“老老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干事,默默无闻奉献”的誓言,把自己的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冶金地质事业,他叫张昊。
  书生立志何以计,塞北草原见真章
  刚一毕业便被分配至第一地勘院总工办从事项目管理工作。事管理工作,在外人看来,这也许值得羡慕,但张昊却主动申请调到一线岗位从事野外地质工作。
  旗帜决定方向、思想引领未来,注定他将驰骋在广袤的草原。2007年9月,初到内蒙,他就像一块海绵,不停地吮吸着各种知识和技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技术,在实践中寻找技术落脚点、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积累的经验中不断的完善自己。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虚心向同事学习,深入了解、学习水文、物探、化探、钻探等专业知识。2010年,他在迪彦钦阿木钼矿勘查项目担任综合研究组组长,面对复杂的地质情况,他根据自己的一手原始资料,虚心向经验丰富的专家和老工程师请教,同时他也毫不胆怯,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认识、新观点,他已经从一个毛头小伙子成长为野外工作中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2011年,他任某项目技术负责期间,为了解决矿体产状问题,他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自学了Gocad、Micromine软件,通过使用计算机不断尝试三维模拟矿体形态,最终摸索到了“环状矿体”规律,这为勘查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和资金。由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到项目技术负责的蜕变,他诠释了一种“只要不倒下,就要坚持工作”的精神,这种韧劲得到了同事的认可和领导的赞誉,树立了新时代年轻地质工作者的学习榜样。
  千磨万击还坚劲,扎根地勘书华章
  远大志向的实现,离不开坚定的内心。他努力,他上进,他奋发,一切皆来自于他对地勘工作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专注,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不断重复着单调的工作,在笔记本上记录一串串乏味的数据,在图件上绘制一条条枯燥的曲线,这在很多人看来是烦闷无趣的,可张昊却总能在其中找到乐趣,苦中作乐。担任迪彦钦阿木钼矿项目的技术负责期间,一边在野外工作,一边为项目报告积累施工钻孔5万米,单基分样2万件的数据。任务很重,技术人员缺乏,他带领项目组成员,白天进行野外地质作业,晚上回到驻地还要整理资料,安排下一步的勘探工作。野外勘探工作最终顺利完成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报告编制工作中,几乎每天工作到深夜,最终该报告在2014年被评为中国有色金属地质找矿成果一等奖。
  2016年,云南某铅锌矿详查项目需要加快施工进度,张昊坚守野外一线岗位,由于矿区信号不好,他鲜少与家人联系。他每天都在忙碌,加班到深夜是常有的事,时间对于他来讲永远不够用。新婚的时候,他顾不得在家的妻子,顾不得婚假,只是经常抽出一点点时间和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在妻子做手术最需要他在身边的时候,他就白天上班,晚上赶到医院看护。2018年底在编制云南项目的报告时,他带领项目组技术人员,加班加点,用了一个月,几乎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完成了一个中型勘探报告的编制工作。
  长期野外生活虽枯燥冷清乏味,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坚守职责。  
重任在肩不曾忘,坚守使命扬新声
  为者常行,行者常至。张昊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知行合一”这四个字。
  作为一名年轻的地质工作者,他给自己树立了终身制学习的理念。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2010年他自学考取了在职研究生硕士学位,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业务能力。2015年他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面对成绩,他谦虚地说:“在我的工作中,我做的还不够好,今后的路还很长,学海无涯。我将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冶金地质事业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2016年在《地质与勘探》杂志中发表了《内蒙古迪彦钦阿木钼矿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论文。
  2006年入党的张昊,作为一名老党员,始终践行职责使命,关键时刻冲在最前面。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在接到局下发的关于全面防控疫情的通知后,他放弃休假,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疫情防控党员突击队,站在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他始终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停地发光发热。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张昊甘为人梯,注重梯队建设,在年轻同事面前毫无保留地把实践经验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难题,给他们施展自己的机会。多年来的基层工作经历也让他明白:认真践行地勘队伍“精兵+现代化”的要求才是一局做到“一个坚守”的切实保障。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张昊的勇气让其听从内心的召唤找到自我;他的智慧让其在接受考验之后仍然忠于自我;他的毅力让其为最爱的事业不懈奋斗一生成就自我。